三言两语 写于2025.7.
文: 周祖浩
2025-07-19
昨晚7月18日天津京剧梨园,纪念著名京剧演员方荣翔𨒂𠩐100周年,他的弟子孟广禄,儿子、孙子、从孙齐齐出埸,孟广禄更是声泪俱下,回忆师父点点滴滴,很感人。我也被感动眼睛婆沙。
认识方荣翔是从京剧奇袭白虎团开始的,在此剧中他演团长,他是裘盛戎的入室弟子,专攻裘派花脸,我小时候我父亲是京剧爱好者,我从小跟父亲看京剧,小时候不懂专爱看武戏及猴戏,长大了懂生旦净丑,当时北京京剧团四头牌: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特别是大花脸裘盛戎声音繞樑三日,所以听到他弟子方荣翔在这段:偉才同志,行动中需灵活指挥要果断,与敌人避免纠缠,入乱后你并非孤军作战,我带领穿插营就在后边……我听到这段裘派唱腔,兴奋不已,很快学会了,在京剧朋友中我经常唱这段。
这又使我想起十几年前号称中国第一老生于魁智和第一花旦李胜素耒蒙城演出,我幕名花80元一张票看他们的演出,高潮是生旦合演的“四郎探母”,这是一出传统的折子戏,观众熟悉到象听相声一样,唱了上句知道下一句,他俩没有化妆,没有穿靴扎靠比表演場都不如穿便装上台,纯粹是一个卡拉ok,更可气是于魁智最后一句“叫小番”高音唱不上去了,即不唱了,在旧社会早把茶怀、桔子皮、香蕉皮扔上去了,你唱不上去,进去过一会再出耒继续,观众也会为你喝采,他没有,这是大牌的傲慢,似观众都为“棒槌”,这就是主流媒体所谓大伽,殷秀梅也是如此,我曾写文讲过,这些人不要说艺品,就是最起码人品都没有了。
我以后不会信什么讲得天花乱坠的什么德艺双韾的艺术家,更不会花冤枉钱去看他们的演出。
2025-07-17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小視频经常出現王潮歌的視频,这位六十岁的美丽女导演,开始传她是王蒙的女儿,后来知道不是,我在上期三言两语中已说明,今天这段視频说了一个牛角的故事,又触动了我的神经,其实这个故事是老故事,三十年前有个电視连续剧叫编辑部的故事,有个总编辑是演员吕齐演的,有个剧本二地大动干戈,最后官司打到总编辑那儿,总编辑说不要争了,我不要了,当时对我影响很大,我明白什么叫舍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錢钟书在圍城中写道: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婚姻如此……这是一个活得通透人的想法,其实舍与得也是一个人活得通透的表现,年轻时交女朋友是如此,进社会交朋友也是如此,参加社会活动进一个社团大扺也是如此。
現在我们年纪大了,话语权少了,成为一个弱势群体,许多东西象鸡肋,弃之不舍,食之无味,害怕失去了,再也回不到身边了,其实大可不必,象王潮歌文中所说的牛角,我们最终不可避免走向孤独,人总将是生不带耒死不带去,这是我看此視频一些想法,与大家共勉。
2025-07-10
周祖浩 道云笔记点击链接
——————-
玉琪 2025-07-10
@周祖浩,我很喜歡看您的三言兩語,勾起我們对故土不少回忔,我們相距不遠。我就住在南京西路5 91弄的润康邨内,弄後是成都北路与衛海路交界處,周邊有大沽路、江陰路、巨鹿路、馬力斯菜场。
也經常步行20分鐘左右,到准海路全國土特产商店买些可口食品,经常从長樂路弯进去,從准國旧正門出來斜對面就是土产店。熟悉的路段回不去的过往,正如您所說回忔也很高兴快樂!
周祖浩
@玉琪 :越讲越近了,润康邨我小时每年暑假都住那里,大陆游泳池对面,高士满舞厅隔壁,这是我小时候叫三轮车报的地址,我舅舅住里面,看电影对面新华电影院,56年后房租翻倍,我舅舅住不起了,搬到育才中学对面善昌里了,在新华电影院我看了不少电影,我想我現在那些文艺种子就是那时播下的。
玉琪
@周祖浩 :是的,越讲越近,又能在异國他鄉遇見更是緣份。
感謝同鄉会搭建这么好的平台,把鄉親们凝聚在一起,有機会聊聊過去的生活點滴很开心。 望您多保重身體,下次活動見!
2025 年7月6日
今天气象预报是个大热天,超过30慑氏度,但我觉得冷风习习很是舒服,今天我们三对夫妻一起吃了顿午饭, 我们一对耒自上海,另一对耒自香港,另一对是天津和广东的组合,我们年令也差不多,认识有廿多年了,是我太太在工𠂆打工时的工友,相逢是首歌,相逢是一种缘分,本来我们打算去外面吃东西,但那 天津朋友开过歺馆,一手好夲领,并知道我们爱吃什么,不吃什么,所以说到他家去吧,我们四个就去他家吃了午歺,他做了菜,我不秀他们了,因为吃不是主要的,我们从1 1点一直到下午3点,四个小时,我们主要是讲话,香港夫妻有四个孩子,他俩耒加拿大是带钱耒的,耒后便买房,我和天津朋友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來加拿大后都是从每小时5元、5元5角工资,社会最底层做起,凭自己辛勤劳动,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几十年后都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车,我们的第二代都非常的优秀,所有小孩現在都进入中产行列。
我们三对夫妻20多年后还能相处,关键就是一个字“真”我们相互之间不说假话,我们以及子女我们都坦承讲话,我们用上海话说就是知根知底,许多世故的人是看不起我们这种人的,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其实我们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蚁民,有什么不能说的,有什么隐私和保密的,有的人别人的事总想知道,自己的事闭口不言,所以也做不了朋友。
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了,社交活动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孤独了,所以这种朋友越显珍贵,下个月儿子一家要出去旅游了,我准备请他们耒我家把酒言欢,共渡一个快乐的日子。
孙绍伟#大卫财富
@周祖浩 周老师文章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接地气![强]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讲,有车有房,有家有爱,无忧无虑,无病无灾,实属人生幸事!简单平淡的生活,就是蛮好的人生!
2025-07-03
今天是蒙城非常舒适的日子,最高温度只有24摄氏,早上问太太家里有带鱼吗?,太太回答我有是大统华买的东海比较窄的带鱼,拿出来后我坐在水斗边花了一小时,去磷、去肛肠、去边上的刺,每一段剪了三块,控干水份,泡盐起来。
下午三点我又坐在炉头旁,油煎起来又花了一个小时,装了一盆,实话实说煎这个鱼,腥味特别大,气味特别大,过去我去后院,用烤炉边上的煤气灶煎,現在脚行动不便,只能在㕑房里进行,我打开前后的窗,打开空气清洁机,还点了腊烛,即使这样味道还是出不出去,儿子、儿媳回来说又煎阿鱼了,讲一、二次我沉默,多讲我会翻脸。
晩饭我吃得十分开心,吃掉整整半盆,留下半盒是明天的午饭,没办法我就好这口,我不由自主想起我的父母親,悲从心来。
我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初我开始懂事并有记忆,身为小业主的父亲虽然在淮海中路开店,但介放初身为税务局长和财政局长的顾准,提出所利得税,我家能变买的东西都卖了,大件不谈了,小的如收音机、电风扇、银子筷……都买了,这种情况值到56年公私合营,我父亲开工资了,才有所好转。
这种经济很少吃肉,葷菜大部是鱼,,因为鱼便宜,顶级大而濶的带鱼只有3角1分,黄鱼也只有一、二角錢一斤,并且基本上都是清蒸,因为油也是限量供应,所以每次父母做油汆鱼,我们小孩就异常兴奋,油汆鱼主要是带鱼、小黄鱼、黄吉烤……剩下的油放点盐做炒饭,是我和妹妹的嘉淆。
儿时的记忆是一辈子的记忆,妈妈做的菜永远是一辈子觉得是最好的菜,长大后吃过许多名菜,但都不如泡盐油煎带鱼好吃,有句话我从不忘: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