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唠家常之二

文-周祖浩

之一 今昔对比大学生

     读报知道七月份有1070万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找工作,大跃进1070万吨鋼,二个数字六十年后又重現了。
     小时候读小说青春之歌,当余永泽带林道静回家乡老家时,村里一个老汉说,呀!大学生村里唯一的圣人,将来还不知道当什么官呢?这是我儿时对大学生的崇拜。
     当年我进汽轮机厂当学徒工,工资每月17.84元,我的老师二级工程师工资是l36元,看外文资料一边读一翻中文介釋,据说当时工程师必须精通一囯外语,我后来也成工程师了,我出囯早,我同学都是高级工程师了,我不知道这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我初中毕业升学志願可填九个,四个高中,二个中专,二个中技,一个职业学校,前后次序你自己选,我选了高中准备上大学,但读高中时在周记中写了上大学願望被老师认为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加批判。現在回想那是一种不错的規划。
     在上海复兴中路陕西路口有一个学校,我读书时叫上海机器制造学校,属中专,現在大约叫机械学院,49年前叫国立高建,小学毕业后读五年出来工作,我后来工作的二个大型国企技术干部都出自这个学校,甚至大学教材机械原理这本书主编朱佳生也是该学毕业生。
     加拿大蓝领和白领工资相差不大,我儿子在IT行业,许多人都没有上过大学,凭本事吃饭。
条条道路通罗马,祝愿所有大学生有一个好的归宿。

之二 善待老人 文明社会的标配

     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他们就是善待明天的我们,善待老人善待弱者,是一个文明社会应该有的温度和良知。仅有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华屋玉顶的摩天大厦并不能代表社会的文明程度,只有真正的善待老人善待弱者,才是一个文明社会该有的样子。
     这是上海宝爷視频下面一段留言,我看后十分感动,估计是年轻人写的,我出囯多年回去次数不多,特别是父母走后,次数就更少了,但每次回去总被年轻人感动。
     l8年回去有次去七宝地铁站里想喝一杯果汁,不收現金,要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我说沒有,营业员也挺热情说我马上给你办,我说我没有银行帐户,她无可奈何说那没有办法了,边上一个小伙子给我买了一杯,我付錢给他,还笑笑对我说外面来的吧?我点点头。
     这次上海封控我一朋友穿上红马夹当了义工,给我讲了一个他身旁的故事,一位年轻的姑娘不知那里来的也和他一起当义工,替一位老爷叔买一条煙,由于这条煙是从宾馆买的,价格比市场高,那位爷叔第二天要把这条煙退回给那位姑娘,当众人说老爷叔不对时,那姑娘立即退錢,立即折开一包一包去送给那些大白,她掏錢。
     今天上海许多老人家胸前掛了一块二维码,这个年轻人为他们做的特殊的APP,为他们自由出入,不是我扫你,是你扫我。
     可爱的年轻人,为你们点赞,我想这也是我们民族希望所在。

之三 话说香港

     近日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倪匡驾鹤西游了,对于香港文人大佬我都是通过媒体知道的,包括饒宗颐,四大才子,以及目前仍活跃的陶𤇍……这中间我最欣赏的是黄沾,可能是他擅长作词,许多歌曲都耳熟能详,我的中国心、上海滩……另一个是这位风流才子当年与才女林燕妮拍拖时,一个题目二人各自写,第二天見报,各有千秋,我看过几篇,感触良多。
     说实话由于我成长的经历,我对香港没有多大的崇拜,也没有多大的轻視,我们上一代父親、岳父都准备移民香港,甚至去了又回来了,因为当年香港远不如上海,当年带回一本小学教课书一年级的,有篇课文是这样写的:妈妈来,妈妈来,弟弟哭了……
     后来我姑姑全家移民香港了,比我大三个月表哥十几年后留学美国,当年我比他强很多,后来我比他落后很多,改革开放八十年代,香港电視剧引进一部“上海滩”万人空巷,许文强的打扮成为年轻人的时氅,龙奔、龙流……这首歌每人都会哼两句,要知道名为上海滩没有一个镜头是上海拍的,黄沾作词没有到过上海,连黄浦江有没有浪都不知道,完全是闭门造车,反观我们要釆风,要体验生活,要实地,要横店影视城……
     中国人是聪明的,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在讲杠杆原理时有句名言,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之四 感悟安培之死

     安倍死了,政治家被人暗杀,不在任期上,而是退休后,死于非命,过去一直盛传他大便出血,癌症,所以人何时何地何种形式死,老天爷早有安排,我周圍许多朋友还在規划自己老年,尽善尽美,大可不必,庸庸碌碌人之大福,今日有酒今朝醉,明朝没酒吃喝自来水。
     安培出生政治世家,但读书不怎么样,毕业于三流大学,在日本27位首相中,24名都是名牌大学出来的,所以读书好不重要,读书好的人不要盛气凌人,读书不好人也不要妄自菲薄,关键时在社会大学中如何悟出人生的真谛。
     安倍是曰本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首相,他唸兹在兹是修宪,使日本成为正常化的国家,脱离老美,但也深知民意统不过。俄烏战争使德国军费大增,日耳曼民族的强大军事力量令人担忧,亚洲的形势也是老美在放虎归山,日本一旦军费大增,通过修宪绝不是一件好事。
     安培死了,人死为大,不对地方批评指正。

之五 夏日母亲,西瓜和扇子

     时光已是7月中旬了,应该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但今年蒙城太舒服了,每天都是廿几度,夜晚开窗裹着被子睡觉,天亮时分外面鸟儿喳喳叫,叫人陶醉。
     而我的母国上海经常超过摄氏四十度,我在国内工作时温度超过36摄氏度,工厂就放假了,我们戏称外国礼拜,记得小学三年级九月一号开学,语文第一课就是:夏天过去了,可是还叫我十分想念,那些可爱的早晨和黄昏……那时物质是贫困的,但我们还是十分开心。
     母亲永远是家里最后一个洗澡的,当母亲洗完澡,我和母亲就开始吃宵夜了,上海人称吃夜点心了,所谓夜点心就是晚饭吃剩的殘湯,那时没有冰箱,剩菜剩汤放明天一定餿了,那时浪费食品是罪过,要遭天雷打,一定要吃完,吃得最多是鸡毛菜洋山芋汤、蕃茄冬瓜汤……
     那时冷飲西瓜是高档东西,不是经常吃得到的,母亲经常花一二角錢买冰吃,冰敲碎放糖及醋,酸酸甜甜的,以后至今我再也没有吃到这么好吃的冷飲了。
     文革时上海有一种西瓜叫华东廿六号,在八仙桥一家储蓄银行里,门前排队,每人可买半个,进去吃,籽留在里面,不准带出,这以后我也再没有吃过这种西瓜了。
     每年夏天母親总会买几把芭蕉扇回来,供大家剩凉用,但每年都会丢三拉四遗失几把,母亲买回扇子总会用布条用针线绕一圈,我们几个孩子总会用毛笔写几个字,臭显我们的才学,写得最多是一个“周”字,也会写几首小诗: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若要问我借,过了八月中。另一首是:赤日炎炎,汗流浃背,有扇在手,清风自来。这些都是抄来的,也有原创的:近来天气热,扇子不能借,虽然是朋友,侬热我亦热。父亲说我不怎么样,我中学同学他父亲叫俞祥明是大众滑嵇剧团的用扇子唱楊柳清调:一把扇子七寸长,一个人扇风二个人凉嗳,亚啊里青爱,还能翻译成英文:One把Fan seven inch long 嗳 One man 扇风two men 冷暧,亚啊里青爱。
     几十年过去了,父母的恩爱,儿时无忧无虑的生活,回想起来还是那么的可心。

喜洋洋 20:33
哈哈哈😄 有滋味

沈老师 20:45
@周祖浩 阅后你的小作文非常有同感!也引起我童年的回忆,天气没有像现在这么热🥵,35度算高温享受补贴还放假,没有空调。每年夏天吃好晚饭,搬个小凳子或躺椅在家门口,弄堂里或马路边乘凉,这是每晚必做的功课。三三两两的人聚在一起侃大山,聊八卦,讲鬼故事,嗑瓜子,吃西瓜🍉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好不悠哉![Chuckle] 那时我家的条件略微好些,睡觉前我妈会带我去吃宵夜,鸡鸭血汤(8分一碗) 小馄饨(1角一碗) 牛肉汤(8分一碗)牛肉面(1角一碗)生煎,锅贴(1角2分一碗)等……现在想想真是神仙过得日子啊![Grin][Laugh]

ROSE 20:55
那才是幸福感的日子

沈老师 21:00
@ROSE 是的呀[Rose][Rose][Rose]

ROSE 21:43
@沈小明 很有同感[Shake]

————— 2022-07-14 —————

吴霄云 04:19
读了周先生的短文让我浮想联翩。写得这么真切的生活点滴,边读儿时的记忆边由然而生,尤其是堂吃西瓜让我回味无穷……记得河南中路南京东路路口之前也有一家堂吃西瓜店,我拿着舍不得花的5分钱在盛夏之际去吃上一大碗🍉,吃时听旁边大人讲仔不要吐在地上要回收的。西瓜皮在切时就分开来装了,也待出口做罐头原料用。边吃边想外国人真傻西瓜皮有啥好吃阁。吃西瓜时总想中国人不应该种米,应该把种米的地都种西瓜才对。萌懂中的儿时现在想来太可笑无知了。感谢周先生的提笔一文,让我回到六十年前西瓜甜美的时刻,也让各位笑纳。

周祖浩 04:33
人生葱葱几十年
孩提生活金不换
感谢父母人世间
凡人生活亦神仙